板式換熱器冷卻管與散熱片的結合工藝
套片式換熱器又稱為翅片管式換熱器,是冷卻管外帶肋的換熱面,肋面形狀有:針刺型、繞簧型 、圓型、方型。
冷卻管形狀有:圓形、長腰形、橢圓形,水滴形。現在很多選用圓形管。
套片式換熱器在石化、電力、船只、機車、制冷等職業中有廣泛的運用,特別在石化間級冷卻器、電力空氣冷卻器和氫氣冷卻器上很多運用。跟著工業的發展,工業缺水以及工業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高效、節能、降耗的套片式換熱器的運用更引起人們的注重。
能元件,二者之間的銜接問題是套片式換熱器的要害工藝。散熱片和冷卻管銜接質量的好壞對換熱器的正常作業起著要害的效果。因而冷卻管與散熱片之間的銜接工藝技能就顯得非常重要,本文就該工藝中常用的脹接技能做了介紹。
管殼式換熱器是冷卻管外不帶散熱片的一類換熱器,套片式換熱器是冷卻管外帶散熱片的一類換熱器,屬高效的換熱器,存在冷卻管與散熱片的銜接工藝問題。散熱片與冷卻管的銜接方式有脹接、揉捏和焊接。脹接辦法有機械脹管和水
壓脹管;焊接辦法分為錫焊、浸錫+烘焊。脹接、揉捏的意圖是為消除換熱管與散熱片之間縫隙的輕度脹接,其效果是下降散熱片和冷卻管之間的熱阻和進步換熱器的傳熱功能。焊接是為消除換熱管與散熱片之間縫隙,進步換熱器的傳熱功能和散熱片的防腐蝕才能。
脹接辦法具有操作簡單、本錢低一級優點,因而得到了廣泛運用。揉捏和焊接辦法運用較少,本文不作介紹。 2 機械脹管和水壓脹管的比較
機械脹管辦法是選用液壓缸或拉力機拉動擴杠運動,擴杠前端裝置有擴頭,擴頭在冷卻管內運動,使冷卻管內外徑增大后與散熱片緊貼,同費用;
水壓脹管辦法是往冷卻管內打入高壓的水流,水流推進擴頭運動,使冷卻管與散熱片貼合。經過優選精細球擴頭和擴管工藝,選用線觸摸過盈脹接,有效地減少管與散熱片之間的空隙,使散熱片與冷卻管的貼合率達到98%以上,有效地下降了熱阻,進步了傳熱功能,一起也大大進步了氣體換熱器的生產功率。因不需要裝夾工裝,故可下降本錢,而且冷卻管內的壓力液能光滑和冷卻管璧,外觀質量有所改善。管內充溢壓力液體,能很好地帶走因擴管發生的熱量,擴管后管壁溫度基本不升高,不發生熱應力;
脹管擴頭的品種,有圓臺形、圓臺+球形、球形等。它的選用首要根據換熱管的內徑、冷卻管厚度及脹接特色而斷定。
正式脹接之前應進行試脹。試脹的意圖是驗證脹管擴頭的尺度和質量的好壞,驗證預訂的冷卻管與散熱片孔的結構是否合理,查驗脹接后冷卻管的外觀質量及外徑,測試脹接接頭的直徑和脹管前后冷卻管的長度,尋找適宜的脹管率,以便擬定出合理的產品脹接工藝。試件應與產品冷卻管和散熱片的資料、厚度、直徑、管孔巨細共同,試件上的孔數應不少于10個,其管孔的擺放方式如圖4所示。脹接時所用的擴頭直徑、資料、標準應與產品所用的共同,換熱管的長度可不共同,一般為 500~1000mm。
脹管率應在2.0%~2.5%之間選取。脹管率小于2%為欠脹,管子脹后未發生滿足的塑性變形,不能保證換熱管與散熱片之間的脹接質量。脹管率大于2.5%為過脹,管子脹后發生過大的塑性變形,加工硬化現象嚴峻,簡單導致管子出現裂紋等缺點,散熱片管孔也或許發生塑性變形而使脹后的散熱片不能有效地回彈,然后影響脹接處的質量。脹管率取值應根據脹接方式而定,機械脹管時應取較小值,水壓脹管時應取較大值。關于第一次運用該工藝的制造廠,應進行風洞功能實驗。
工藝查驗包含拉脫力實驗和解剖查驗二方面。拉脫力實驗是查驗換熱管與散熱片之間脫離時所需之力巨細的實驗,查看換熱管與散熱片的貼合力情況,拉脫力應大于15kN;解剖查驗是把換熱管與散熱片線切割分解后查看脹接處是否有起皮、皺紋、裂紋、切斷和偏斜等缺點,查看散熱片管孔部分是否有決裂,查看散熱片與換熱管之間外壁的觸摸外表的印痕和嚙合情況以斷定換熱管與散熱片之間是否貼合杰出。
正式脹接之前換熱管應逐根進行水壓實驗,換熱管進行清洗,鏟除銹蝕、油污等雜物。脹接時應按試脹結果斷定一個適宜的脹管率,丈量換熱管端部直徑和壁厚、管板孔直徑并進行合理的分組搭配,選用適宜的擴頭直徑,以便更好的保證脹接質量。
脹接次序也是應注意的問題。脹接時,管子因縮短而對管板發生一個反力,先脹管板四周的冷卻管,機械脹管一次可以脹4~6根冷卻管,水壓脹管一次只脹1根冷卻管。機械脹管時被脹接產品應固定在作業臺上,定時丈量產品的變形量。
脹接環境也很重要,脹接應在3℃以上進行。機械脹接時應避免光滑油流入管子與管板的縫隙中。
脹接進程應與試脹進程共同,由初脹到終脹兩步完結。初期脹接1~2根冷卻管后,丈量數據應與試脹進程共同,不共同時找出原因后再脹。
脹接后應仔細進行查看,脹接部位不得有起皮、皺紋、裂紋、散熱片擺放不勻等缺點。悉數脹接完畢后應按圖紙要求進行尺度丈量。
上一篇:板式換熱器的結構設計
下一篇:換熱器的性能及應用